“单车小镇”的生与死 直击共享泡沫破灭后的天津王庆坨

封面新闻 2018-08-06 21:03 48027

封面新闻记者 杨尚智 摄影 忻晓松 天津报道

在天津市的西郊外,作为自行车生产重镇的王庆坨便孤零零的悬在这里。曾经的人声鼎沸和机器轰鸣已经渺无踪迹,只剩下空旷的街面和的一张张招人启事。

王庆坨的自行车产业起步于1994年,单车以量大、价格低廉而著称。

2016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火了,王庆坨也接到全国各地飞来的订单。本该逐步缩减的低端自行车产业仿佛被打了一针鸡血,重新焕发生命力。然而,随着共享单车这针鸡血的过去,王庆坨镇人发现:寒冬的日子似乎比以前更冷……

记者探访:

单车小镇已无“共享订单”

7月23日,周一,烈日的暴晒,让王庆坨镇街道几乎没有一个行人。

“共享单车?我们不做的。”接连询问多家开张的单车门店,答案都是如出一辙。遍寻这条街道后,仅有一个店面打着共享单车广告牌。店面旁,还打着库房出租的信息。店员说,今年再没有共享单车订单了,目前公司每月产能只有不到300辆。能够生产的,也只有一辆橙色造型的单车。

“从今年开始,我们就没有接到过共享单车的订单了,去年我们光这块就有几万辆的单量。陕西、杭州都在做。”天津金铭迪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先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己工作的这家公司,是王庆坨镇较大的自行车工厂之一。即使这样,今年也再没有共享单车公司找上门了。

对于王先生而言,公司只是少了部分订单,而对于以共享单车为主的小厂而言,共享单车订单的骤降意味着毁灭。

此前有消息称,被称为单车小镇的天津王庆坨镇两百多家商铺相继倒闭。资料显示,王庆坨镇民营自行车中小企业也不过500余家。“以前很多人就图共享单车订单稳定,操作方便,将其他类的订单都丢掉了。现在没了共享单车订单,其他客户也被别人接了,这些厂很难不倒闭。”王先生回忆,去年以来,倒闭小厂他也不记得有多少了。

街边山地车门店孙老板说,前几年,一天能卖一两百辆车子,现在一天最少时只能卖出一二辆自行车。

在王庆坨镇主街区的背后,集中分布着自行车的生产车间。天津六六骑科技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王女士接受了记者采访。去年她的厂一个夏天能做一万台车,今年却只有两千台不到了。主要原因还是受共享单车公司冲击,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几个实体店客户全都倒闭了。

她并没有在去年的共享单车狂欢中去分一杯羹。“去年7月,有几家共享单车找到我,当时都说他们尾款拖欠比较厉害,而且价格实在压得太低,利润做不出来。”

小镇居民:

价格再低都能造成一辆单车

王庆坨镇生产的自行车,在天津本地市民的印象中,除了价格便宜,还有难以恭维的质量。40多岁的天津市民李先生回忆,在10多年前,王庆坨的自行车甚至可以卖到50元一辆,而便宜的价格,通常带来则是不那么好的质量。“王庆坨的自行车轴承感觉没过火似的,用久了容易断。一般大家都喜欢到城北的自行车市场买。”

封面新闻记者查询王庆坨镇官方网站了解到,王庆坨自行车产业起步于1994年,自行车产业是王庆坨镇的支柱产业,占全镇GDP的75%,自行车、电动车年产量1300万辆,占全国年产量的七分之一。可以说,王庆坨镇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小镇。随着产业转型的倒逼,

2014年天津当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自行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其打造世界级自行车王国的蓝图中,就王庆坨镇自行车产业园的发展也明确叫响了质量口号。

然而,2016年开始掀起的共享单车潮,在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王庆坨镇的转型的步伐。据交通部不完全统计,一年间,全国共享单车投放量超过1600万辆,飞鸽、富士达等大厂为保证按时完成订单,便将如车架焊接、轮辋安装,外包给王庆坨的小厂。

在王庆坨,本地几乎每户都有人在做自行车。三轮车师傅武先生虽然没有从事自行车行业,但是妻子却在自行车厂上班。在得知了记者欲寻找在做共享单车的公司后,他掏出手机,打了三通电话后找到一家厂子,便搭着记者直奔过去。路途中,武先生谈起自行车的门路可谓头头是道。“收购价格低不是问题啊,俭省零件成本就可以了。比如一款自行车,对方只出350块钱,但是成本价就得350咋办?很简单,你换个便宜的车胎、车架材料再降低点要求不就行了?”

当地一名厂商说,除了来自大厂的分包业务,同时也有共享单车公司直接前来下单。在过去1000辆车的生产订单对于王庆坨镇的自行车厂家来说就是“大单”了。但共享单车这股热潮带来的订单动辄数万。

该厂商认为,如潮的“大单”并没有给王庆坨的转型带来更多的帮助,首先共享单车订单的工期要求十分紧张,为了赶量难免有时候无法兼顾稳定的质量;其次,由于小镇厂商众多,单车公司的不断压价,500元、400元、300元……一些厂子的单车变得越来越便宜,产品的品质也就不可避免地朝着低端化发展。“单子就在这里,你不做有的是人去做。”

单车甩卖:

生产厂商库房八千辆单车3折待售

狂欢并没有持续多久。去年8月以来情况急转直下,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南京等众多一二线城市宣布禁止继续投放共享单车,市场“上已封顶”的效应也在王庆坨镇及其周边企业迅速扩散。

今年3月,中央环保监督小组的治污政策以及天津各级政府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取缔的举措,又给了王庆坨镇的自行车生产企业、零配件厂商、小作坊沉重一击。天津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今年5月表示,由于涉及烤漆、喷涂、焊接、表面处理等工艺生产的企业的环保问题比较突出,超过半数的该类企业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造升级。“为了达到目前的环保要求,产业中配套产品和依赖配套生产的整车产品的制造出现了供应链产能严重不足的影响,受此影响,不少企业产量大幅下滑,甚至面临关停的风险。”

没了订单,王庆坨的街边也鲜有自行车的摆放,但小镇与共享单车仍有一种奇特的关联。记者了解到,为退出市场的共享单车公司回收、售卖车辆已经在王庆坨形成产业。

在一个名为雷格萨斯的自行车门店上,记者看到200多辆等待维修的共享单车和旁边一堆共享单车的零件。不过记者了解到,这家门店还兼职售卖退出市场的共享单车。在以购买共享单车的名义咨询时,店员樊先生介绍了目前正在售卖的快兔出行单车。“这些都是共享单车公司委托我们卖的。成本价400元不含锁,卖给你最低120元。”他说目前手里大概有七八千辆该品牌车辆,还有不少车辆准备从市场里回收。“现在王庆坨好几家厂子都在回收共享单车。”

观点:

忍过黎明前的黑暗

王庆坨还有明天

生产商很依赖年度的订单,由于去年共享单车盛行,自行车经销商的订单大幅减少。王庆坨的小工厂们如今可能处于最困难的阶段。夏季一直都是自行车厂的旺季,每年这个时候,赵婕和办公室的同事都忙到深夜才下班。如今才下午3点,办公室的人都已经无所事事,有的人甚至拿起手机玩起了《绝地求生》。“如果共享单车没兴起的话,我们的生意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清淡。”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虽然如今由于市场、政策原因,王庆坨镇的自行车产业面临困境。但是中国的自行车需求仍在,小镇的自行车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仍然有生存的空间。“小工厂集群的模式也有它市场反应快、容易调整的优点。”

这从当地的物流快递方面似乎也可以得到应证。负责王庆坨镇业务的德邦物流陈经理告诉记者,王庆坨的自行车经销商早已流行依靠电商销售车辆。在经历了去年的惨淡后,今年以来德邦或者四通一达这类的业务都有一定的回升。“我们比去年回升了10%-20%左右,自行车业务是我们的主要业务板块,能占到80%以上,所以回升的感受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于如今的王庆坨而言,改变仍然是必需的。袁钢明认为,即使不是作为高端的自行车品牌,王庆坨镇的小工厂们也应该积极找寻自己的特点,避免同质化竞争,这样或许未来依然能够有所作为。

新闻链接:

小镇曾一夜间“遍地是钱”

组装工工资涨一倍

从共享单车的诞生到去年4月,共享单车在全国已发展到29个品牌,投入市场的共享单车总量超过600万辆,共享单车的订单像洪水般涌来。天津有一定规模的自行车企业,如飞鸽、富士达、爱玛等都参与了共享单车的设计和制造,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共享单车公司对自行车的需求,于是,大量订单飞往王庆坨镇。

2017年上半年,根据天津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当时,天津生产了2622万辆自行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4%,主营业务总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2.1%,总利润同比增长10.5%。有报道这样形容共享单车风潮中的王庆坨,“一夜之间,遍地都是钱”。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去年年初自行车厂的组装工月薪飙升到4500元/月,这个工资数比2015年涨了近一倍。

一位自行车工厂的保安师傅用一组数据形容当时王庆坨小镇热闹的场面:90%的工厂都在做共享单车,每天的出货量达一万多辆。

时任天津市王庆坨自行车商会秘书长菅顺启将共享单车的到来,称为“入行18年来的最大机会”,并且相比原来“1000辆”的订单,共享单车平台动辄就给出“几万辆”的承诺,订单量是“爆炸性的”。

评论 2

  • 夏三水 2018-08-07

    太多了

  • 我就是你 2018-08-06

    过剩太快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