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7月18日,滴滴公布了旗下仍处于停运中的顺风车整改进度,但仍未明确顺风车重新上线的时间。
在巨头疗伤时,众多新玩家进入了顺风车市场,但安全保障依然是困扰各家的最大问题。
顺风车在互联网出行版图中占比不大 安全风险却极高
滴滴总裁柳青表示,滴滴的出行单量目前每天在2000-3000万左右,而顺风车下线前的日订单量级在100-200万之间,在互联网出行版图中占比极低,但带来的安全风险却是很高的。
柳青说滴滴的团队很“爱面子”
去年的两起顺风车恶性安全事件后,滴滴的高管们开了很多次会,讨论要不要为了不到10%占比的业务承担巨大的,甚至归零的风险。
柳青直言,滴滴可以不做顺风车的业务,用户对于顺风车的需求可以被其他交通方式满足,这样或许滴滴的工作人员们也可以睡得安稳一些。但滴滴的团队是个“爱面子”的团队,很多人都带着荣誉感在互联网出行领域工作着,所以他们不想逃避,决定尽可能提高力所能及的安全保障工作,把顺风车继续做下去。
新玩家跃跃欲试 各家目的有所不同
滴滴顺风车下线的时间里,哈啰和嘀嗒两家公司的顺风车业务依然在各自运作着。
和滴滴顺风车作为运力补充方式,以及满足细分化用户需求的定位不同的是,几个新玩家发展顺风车业务的目的有所不同。
靠共享单车起家的哈啰单车在2018年10月升级为哈啰出行后,与嘀嗒出行、首汽约车合作,在自家app为后两者开放了入口,接入了首汽的网约车和嘀嗒的出租车,用合作的形式在自家平台加入了四轮车业务,也因此更接近更名后的“出行”平台。2019年初,哈啰又推出了自营的顺风车业务,进一步补充了其平台所能提供的四轮车业务。
哈啰和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在滴滴疗伤期间上线
顺风车目前未被划入营运车辆管理,所以不需要像网约车一样在交管部门备案并申请各类资格证,平台处理好资料审核、司乘匹配以及投诉即可,进入门槛较低,也被视为网约车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后,互联网四轮车出行市场的低成本切入点。
嘀嗒过去的主业是呼叫出租车,哈啰的渠道是其出租车的一个订单来源,其发展顺风车业务的目的和哈啰较为相似,但顺风车业务上两家公司又存在竞争关系。
高德的顺风车业务于2018年3月便已经上线,早于哈啰和嘀嗒。高德上线顺风车业务时,更像是为了开辟自身“交易”场景,彼时高德地图的全网打车功能尚未崛起。随着2018年5月和8月滴滴顺风车的两起恶性安全事件的爆发,高德为了消除自身安全隐患主动下线了顺风车业务,拓展自身交易场景的任务也被“全网打车”功能接过。
目前关于顺风车的投诉消息时有出现,顺风车司机骗单、骚扰报复乘客是重灾区,几家顺风车平台的回应也多为退款、封禁违规账号等解决办法,依然缺乏有效约束手段。
有竞争说明有需求 产品定位或成日后分水岭
滴滴顺风车业务虽然还没重新上线,但CEO程维已经提出,不会把规模和盈利当作滴滴顺风车的主要目标,顺风车事业部的负责人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指标和KPI,未来试运营期间对其唯一的考核是“安全”。
在介绍内部整改进展时,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张瑞表示,顺风车车主唯一的目的应该是节约油费,这样的场景是要求司机和乘客一定是顺路,所以滴滴顺风车已经去掉了就近接单等功能,车主将只能从自己的常用地点之间选择路线。这样的限制比起原来的模式将大幅降低司乘匹配成功率,但也排除了一些蓄意的接单。
滴滴顺风车称将永久下线附近接单功能和用户隐私信息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其他家顺风车的“乘虚而入”,张瑞表示自己确实感受到了压力,但有其他公司愿意进入顺风车领域,说明了顺风车是有社会价值、用户价值的。但行业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各家都在摸索,功能设计都是从自身出发,但行业想长远发展还需要各家共同推动行业建立共同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公平竞争,完善和迭代。
柳青说滴滴在整改中给自家顺风车加了种种限制后,可能会让其变成一个“最难用”的产品,但实际上顺风车好用与否关键依然是用户基数,这直接决定了司乘匹配的成功率。
去掉盈利目标后的滴滴顺风车,在其规划里是满足用户差异化出行需求,降低车主成本的一项服务,也是增强用户黏性的一种手段。
程维提出滴滴顺风车未来重新上线时,在试运营期间将免收平台服务费,这也是高德去年在切入顺风车市场时的一大卖点。
滴滴顺风车重新启动之时,哈啰和嘀嗒是否会为了守住自己的份额而调整服务费收取标准,甚至调整安全及派单机制,将成为顺风车行业的下一个焦点。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