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西安报道
当下,文博已成为备受大众关注的一大热点。如何更高效保护文物遗产,很好地将之融入当代精神文化建设,一直引发专业人士深思。7月27日下午,由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文化中心、西安市委宣传部、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丝绸文化发展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更有效保护文物、遗址的主旨演讲。
首先他以大量丰富的案例,尤其是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的故事,讲述了自然人文遗产保护近年的进步。单霁翔尤其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而不只是作为一项专业的、行业的、技术的、部门的工作。“过去,当一些地方发现了文物遗址,就专业人士进场,用彩条布围起来进行挖掘,风餐露宿。三年五年以后,工程完了,恢复地平,去掉围栏岗哨。以一切归于平静。但这和我们旁边的居民,和遗址所在的村庄有什么文化联系?村民应不应该通过这次考古发现,对自己的土地更有感情?”
就此,他特别分享了陕西几位农民保护文物的故事。2003年1月,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王宁贤等五位农民在劳动时发现27件青铜器,件件都是距今2900多年西周时期的“国宝级”文物,且件件都有铭文,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很大帮助。当年3月,为表彰他们的贡献,政府把他们请到北京,并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首展”剪彩。几位农民还去了巴黎和罗马,受到热烈欢迎。在这之后奇迹就发生了,就在这个地区,连续四年先后有11批农民在生产劳动中发现青铜器,并上交给国家,保护了将近500件青铜器。后来,首都博物馆召开了一个更大型的农民保护文物成果展。而且这个事件一直还在发酵,这个地区的农民发现文物还会上交给国家。农民保护了青铜器,他们感到非常高兴自豪。这件事也让单霁翔非常感慨,“应该充分保护人民群众对于文物保护的知情权,让人民群众能从文物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中,获得文化自豪感,从中获得精神营养的汲取,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物保护的事业中。当我们的人民群众真正拥有了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文化遗产才会更安全。”
单霁翔的演讲,案例生动,观点真诚,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短短十来分钟时间,现场多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据论坛主持人李舫女士介绍,单霁翔先生是名副其实的“网红”级别的明星学者,非常繁忙。“参加这次论坛,据我所知,是单先生今天参加的第10场活动了。”
评论 2
我就是你 2019-07-27
点赞👍👍
心若向阳389615 2019-07-27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