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干打垒的墙壁上开了小小的窗,窗里透出爱的光亮。钢铁炼成在最美的时光,爱的光亮点燃天上的太阳。”10月24日晚,随着音乐响起,由四川人艺出品的“三线建设”题材话剧《记忆密码》的首演大幕正式拉开。舞台上,男主角胡岳巍已经迈进老年,记忆衰退、身坐轮椅的他,在儿子胡野渡的陪伴下来到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馆,一段关于“三线建设”的记忆就此开启。
话剧《记忆密码》由国家一级编剧、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亭担任编剧,著名导演、戏剧教育家黄定山担任导演。该剧以“三线建设”为题材,将故事发生地定位在因三线建设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攀枝花市,剧中主人公胡岳巍是当年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一名宣传干事,他把自己拍摄的一些底片送给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时隔55年,胡岳巍的记忆日渐模糊,但当他再次看到照片上的数字时,那些岁月里的人和事像拼图一样再次组合起他记忆的图画。
演出过程中,才华横溢的朱煜明、美丽大方的鲁晓芬、稳重踏实的姚组长……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舞台上重现,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奔赴大西南的建设者们高贵的信仰和动人的爱情。
编剧李亭直言:“这是一次尤为特殊甚至艰难的创作,一座城市的辉煌、骄傲,如此沉甸甸压在我的胸口几乎喘不过气来。采风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攀枝花的建设者都说我们建设了一座城市,我们为此骄傲。我的笔触碰到的岂止是辉煌和骄傲,比这些更重要是这座城市和这批建设者人格的尊严,包括他们的后代。”
剧本创作过程中,李亭试图用柔软的情感来讲述这段轰轰烈烈,所以她回避着类似报告文学或新闻稿件里的激情澎湃。“因为在最初的激情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尊严,有反思,甚至有救赎。这样的讲述方式和人物构架、戏剧矛盾是我的审美表达。谨此向在荒芜中崛起的城市建设者和守护者致敬!”
导演黄定山一直对“三线题材”的话剧充满兴趣,三年前他欣然答应四川人艺院长罗鸿亮的邀请,担任话剧《记忆密码》的导演。“童年时就听说过‘大三线’,懵懂、神秘、向往;青年后才知道‘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次壮举!它是共和国永铭的记忆,是400万‘三线建设’者的共同记忆,也是我童年心生向往的记忆。及至今日,再次吸引我的则是对三线建设壮举中‘人’的探寻,探寻400万建设者的个体命运,探寻他们在那火红年代里的青春、赤诚、奉献、爱情和激情四射的生命。探寻他们,和他们子孙的一切……这是我导演‘大三线’题材话剧的初愿。”
当晚的演出现场,有不少“老三线”、“攀二代”、“攀三代”等。看剧过程中,他们也跟随剧情陷入回忆,“我们是随着攀枝花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充满感情。这部剧写出了我们对那里的热爱。”也有年轻观众表示,通过这部剧他们了解了当年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特别感动,老一辈为建设美好生活奉献青春奉献自我的三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0月25日,该剧还将继续在四川大剧院上演。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