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罗斯福
封面新闻记者 燕磊
1921年9月的一天,一艘快艇沿着大西洋沿岸向纽约方向艰难航行。天色阴沉,海浪汹涌,快艇在波涛中上下颠簸着。一个巨浪打来,惊动了一位卧病在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
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1921年夏天,一场脊髓灰质炎疾病席卷了美国,罗斯福因此差点丧命。因祸得福,罗斯福最后成功战胜疾病,并成为了美国总统。
近一个世纪以后,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中亚、中东、中非等地再次爆发。2014年5月,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直到现在,关于野生脊髓灰质炎的PHEIC依然没有被解除。
1
罗斯福和他的基金会
脊髓灰质炎病毒造成的伤害主要集中于儿童,因此又叫小儿麻痹症,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深受其害的成年人之一。
1921年夏天,脊髓灰质炎席卷美国。突然降临的灾祸,使纽约的居民们惊恐万状。几天以后,罗斯福突然感到两脚软弱无力,浑身不适。
8月25日,美国有名的医生罗伯特·威廉森·洛维特抵达罗斯福的寓所,并诊断他患上了脊髓灰质炎。治疗一段时间后,洛维特医生还告诉罗斯福一个噩耗:他的双腿麻痹症状将永远无法治愈。
然而,罗斯福展示出了超乎常人的巨大勇气,他强迫自己接受一个又一个治疗措施,经常连续几小时锻炼身体以图恢复体力,并慢慢学会了操纵轮椅、使用拐杖走路。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他还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乐观:他总是给孩子们看他的腿,告诉他们每一块受到影响的肌肉的解剖学名字。
1925年,当听说乔治亚州的一个小温泉能治疗小儿麻痹症时,他便来到温泉疗养。几个月的矿泉浴后,他慢慢地能在水中移动,接着又能在陆地独自站稳了。1926年,他买下了这个温泉,经过整修后,专门接纳小儿麻痹症患者治疗。
罗斯福的这些活动,大大地提高了他在选民中的声望。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为了庆祝罗斯福当选总统,美国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为小儿麻痹症捐款。人们纷纷给总统写信,并在信封内装上捐款。从此,大量装着邮件的麻袋源源不断地运往白宫。
在几个月里,共收到286万封信,捐款大约30万美元。1936年罗斯福总统再度当选时,他又收到了100万美元。在以后的一些年里,居民们的捐款越来越多。为此,美国建立了一个国家基金会,专门拨款研究和治疗小儿麻痹症。
1945年3月12日,罗斯福因患脑溢血逝世,但是这个基金会继续存在,帮助科学家们为战胜小儿麻痹症做着贡献。
2
死或活:两种疫苗的较量
在美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有注射和口服两种,都以发明人命名,前者称为沙克疫苗,后者称为沙宾疫苗。不过,疫苗的发展之路充满了荆棘。
1935年,有两批科学家开发出第一代疫苗,在进行了小规模人体试验后,就开始给大批儿童接种。结果,反而导致了许多人发病,甚至死亡,遭到重大挫败。此外,导致脊髓灰质炎疫苗发展困难的重要因素是:病毒来源有限。
1948年,哈佛大学的恩德韦勒和罗宾从试管培养的猴子肾组织以及人类胚胎细胞中成功分离出小儿麻痹病毒,使得病毒学的研究出现转机,也开启了病毒疫苗制作的成功之门。
上世纪50年代的脊髓灰质炎疫情因沙克疫苗的研制成功而变得可控,1961年沙宾口服疫苗上市,更使得脊髓灰质炎几乎走上灭绝之路。
沙克
什么是“死疫苗”和“活疫苗”呢?灭活疫苗(死疫苗)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灭活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使其丧失毒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减毒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条件下使其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其繁衍能力和免疫原性,以此制成减毒活疫苗。沙克疫苗属于前者,沙宾口服疫苗属于后者。
沙克与沙宾都是东欧犹太移民后代,也是纽约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沙宾比沙克大8岁,他俩都对开发脊髓灰质炎疫苗感兴趣。后来,他们二人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而相互竞争,甚至一度恶言相向,是医学史上一桩出名的竞争案例。
美国采用沙宾疫苗多年;荷兰改用沙克疫苗后,结果1992年爆发脊髓灰质炎疫情,次年立刻恢复使用沙宾疫苗。
在脊髓灰质炎横行的上世纪50年代,从一年数以万计的发病降至几百例,沙宾疫苗功不可没,因此沙宾疫苗本身的潜在危险也得到容忍。但在90年代,疫苗本身的风险就不可忽视了。
1969-1989年间,美国有210个小儿麻痹病例,其中99个可能都是疫苗造成的。结果,美国在使用沙宾疫苗35年后,从2000年起,新生儿接种又恢复使用改良型的沙克疫苗。不过,沙克本人已经在1995年去世,未能目睹最后的胜利。
糖丸
3
中国“最好吃的疫苗”:
白色小糖丸
在中国,或许你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并不了解,但你一定吃过白色的小糖丸,被誉为“最好吃的疫苗”。吃起来口感甜甜的、吃完后还让人一直念念不忘的小糖丸,就是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糖丸,成功使得我国的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步下降,为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糖丸之父”顾方舟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顾方舟一行人去苏联考察学习脊灰疫苗的情况时,“死”、“活”疫苗两派各持己见,争执不下。顾方舟判断:我国不能走死疫苗技术路线,要走活疫苗技术路线。
1959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在北京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协商,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
事实证明,顾方舟当时的判断是对的。
顾方舟
1960年,首批“脊灰”活疫苗试生产成功后,全国正式打响了脊灰歼灭战。当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十一个城市推广开来。
但此时,另外一个问题出现在顾方舟面前:怎样才能制造出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等人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并通过了科学的检验。很快,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名字,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据专家介绍,“糖丸疫苗”(tOPV)包含3个血清型的疫苗毒株,“糖丸疫苗”中的Ⅱ型组成部分,可能导致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引起暴发流行。所以现在,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已经停用。
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
4
至今依然有效的PHEIC
事实上,在2002-2003年的SARS疫情过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个词才被世界卫生组织创造出来。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当传染病疫情满足相应条件时,世卫组织总干事有责任确定某个事件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缔约国则有责任向世卫组织通报相关疫情和病例。
总干事在征求《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委员会的意见,并根据突发事件委员会的意见,缔约国、科学专家提供的信息,以及对人类健康风险、疾病国际传播风险和干扰国际旅行的风险的评估,最终决定某事件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4年5月,在相隔数千公里之遥的中亚、中东、中非三个主要流行区,发生了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国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导致“无法在全球消灭世界上疫苗可预防的最严重疾病之一”,故认定其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还在发展,需要做更多研究,特别是卫生系统脆弱的国家要加强疫情应对,这是发布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
2014年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例中,有60%是由于国际传播造成的,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携带的。同时,疫苗引起的接触免疫正在下降,因为人们忽视了长期接受儿童期接种的加强免疫力,或者越来越多的人从未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这也是造成WHO声明PHEIC的根本原因。
在疫苗可以预防的前提下,脊髓灰质炎还是在个别国家的病例数突然增多,并出现了大量向其他国家的输出病例。因此,这个PHEIC从2014年到现在仍未结束,依然有效。
参考文献:
1、《改变人类社会的二十种瘟疫》,经济日报出版社
2、《送别!他发明了“糖丸”,消灭了中国小儿麻痹症!》,共青团中央
3、《应对新冠危机,你必须知道的历史上其他五次PHEIC之2014脊髓灰质炎疫情》,华山感染公众号
评论 1
篷筆居士 2020-03-06
道路漫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