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2019年初,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让川博馆藏的蜀石经走进大家的视野。节目中,郑恺饰演的后蜀皇帝孟昶,讲述了石室学宫蜀学兴盛的传奇故事,无数网友为“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中学点赞。
两千多年前,安徽省舒城县人文翁任蜀郡守,他在成都创办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石室学宫,实施“有教无类”的办学政策。汉武帝高度褒扬,推广于天下,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于是,蜀中风气逆转,“好文相讥”旧习转变为“儒雅之风作”,并且人才辈出,得到了《汉书》“巴蜀文章冠天下”的美誉。
因为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文翁深受蜀地民众拥戴,逝世于蜀中之后,“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他被《汉书》列为《循吏传》第一人。
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正式出炉,文翁上榜毫无悬念。
四川历史名人文翁
历史名人 灿若繁星
“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
这是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邦本对文翁的精准评价。
文翁经世致用、创办公学、举贤兴教、兴修水利,是一位学者型的地方官员,他影响之大、威望之高,被蜀地的老百姓当作偶像来崇拜。
如今,漫步在成都石室中学、彭州关口文翁祠,还能找到后人纪念礼祀文翁的遗迹。
在彭邦本看来,四川历史上的人物在史书的记载中灿若繁星,而历史名人的评选就是寻找在群星中特别闪耀的那些星星,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而文翁“仁爱好教化”,其勤政廉洁、尚贤兴教、勇于创新,促进社会移风易俗,促进天府之国的形成,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邦本
公学始祖 兴学化蜀
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他年少好学,通晓《春秋》,擅长以此作为理政甚至断案的依据。
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守。当时,西汉原本推崇黄老的无为而治,汉武帝独尊儒术,让传统的价值文化基本理念得以形成。在这个转型的时期,文翁经世致用,将《春秋》举荐贤才的理念用于治理蜀地,推动社会转型,引领历史发展。
文翁勇于善于创新,是历史上最早创立官办学校、施行“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第一位地方政府领导人。
西汉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文翁深感蜀地偏远仍有蛮夷之风,便“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在成都南门修起石室学宫,招募从长安学成归来的学者任教,还从社会上选拔品学兼优的学子入学。
先秦时期,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上学受教,而文翁创立的石室学宫打破了教育壁垒,从成都以外的“下县”招生,让编户齐民都有入学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安心求学,还为他们免除了徭役,真正实现了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
文翁开地方官学之先河,拉开了天府文化启蒙运动的大幕。石室学宫开办17年后,汉武帝刘彻高度褒扬,推广文翁办学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官学,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
汉有文翁 千载吏宗
在彭邦本教授看来,文翁开办石室学宫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培养管理人才,为一个开放的政体注入活力。“哪怕你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只要你德才兼备,就有机会实现阶层流动。”
《汉书•文翁传》记载,“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史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受益于察举制,从基层提拔到蜀郡守的文翁,十分关注基层官员的政治前途,大力举荐贤才。他从郡县吏中挑选“开敏有材者”前往长安深造,学习儒家经典和治国理政的本领。待其学成归来后,有的基层干部晋升为郡守、刺史之类等高官,有的回到石室学宫,继续传道受业解惑。
先秦古蜀文明曾有辉煌灿烂的成就,但因秦灭巴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断裂,比如巴蜀地区出土的大量的印章,上面刻着的文字至今没有破解。故《汉书》称西汉前期“蜀地辟陋有蛮夷风”,蜀地本土文献《蜀王本纪》亦谓之“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而文翁上任之后,举贤兴教,移风易俗,改变了蜀地落后风气,史称“大化”,“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影响广及于巴、汉二郡,从此树立了“巴蜀好文雅”、崇教尚文的优良传统。
正因为此,“文翁化蜀”成为与“李冰治水”齐名的历史名片,文翁也和李冰一样入选四川历史名人。
值得一提的是,一提起蜀地治水标兵,很多读者可能第一时间想起大禹、李冰,或许你有所不知,文翁也是一个精通水利的多面手。他学习了李冰在都江堰无坝引水的引流体系,在蜀中大兴水利,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弘扬发展了大禹、李冰以来蜀地优秀治水文化传统,促进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形成。
循吏是指政绩突出、政声斐扬于天下的清廉官员,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又深受蜀地民众拥戴的文翁,被班固《汉书》列为《循吏传》第一人,后世称之为“汉有文翁,千载吏宗”。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