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川仅有3只的导盲犬如何工作? 会自主判断出行障碍 非常温顺不会随地大小便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21 14:28 78530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生活在成都,人们出行大概率不会碰到导盲犬。在这座拥有160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导盲犬的数量为2只,整个四川也仅有3只。其中一只名叫“王子”,它的主人袁思丽是个90后姑娘。

导盲犬就是盲人的眼睛,它的全部工作就是帮助盲人工作、生活。不止在成都,导盲犬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少见的工作犬种,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共同训练部部长王鑫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由于培养的高成本和高淘汰率,每年培训成功的导盲犬数量有限,该基地至今为止“毕业”的导盲犬不超过200只,而全国视障群体约有1731万。

自去年10月第一次见到“王子”,袁思丽和“王子”已经相处大半年了,平常出行基本没有障碍,“王子”陪她一起乘坐地铁上下班,偶尔也到附近的公园散步,逛小超市,不过他们还没有尝试一起逛大型商场。

袁思丽说,“王子”于她而言是眼睛,是朋友,是心灵的陪伴和守候。她也希望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市民能够给予更多的宽容,城市设施能够给予视障群体更多的便利。据悉,四川省正在草拟《四川省<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办法》,将用法律法规保障残障人士出行权益。

地铁上的“王子”非常温顺


陪伴主人出行:

工作状态下非常温顺 不会随地大小便

袁思丽目前做着两份工作,一份在家门口的社区里,因为疫情原因尚未复工;另一份则是在位于武侯区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做导赏员——那是一个全黑的环境,模拟视障群体的生活环境,并投射到参观者的体验中。

早上八点,锦城湖地铁站,“王子”带着袁思丽准时出现,5号线换乘3号线,路程大约1小时。

留心的市民或许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只穿着“导盲犬”工作服的拉布拉多,带着一个身材瘦弱的姑娘穿行在地铁站中的盲道上。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路线,袁思丽已经很熟悉了,沿途的路障、扶手位置她也大约有个数。

“‘王子’,快找扶梯!”受过专业训练的“王子”习惯走在盲道上,在道路尽头需要转弯的时候,通常会听到袁思丽这样的呼唤。走下台阶,走进地铁门口,“王子”开始乖乖地坐下;地铁乘坐过程中,它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经过训练的导盲犬都是这样的,它知道自己现在是处在工作状态。”

事实上,在早上出门前,“王子”就已经处于工作状态了。坐、卧、等、起,“王子”随着袁思丽的手势作出了相应的反应,而后袁思丽开始为它穿戴工作服。“这叫服从性训练,目的就是让它开始意识到,开始工作了。”袁思丽告诉记者,一旦导盲犬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也会控制自己的身体状态,“不会叫,也不会随地大小便。”

每天,思丽会带着“王子”到固定地点大小便


你是我的眼:

为科普导盲犬 为它开通短视频账号


去年9月20日,改编自小说《再见了,可鲁》的国产导盲犬题材电影《小Q》上映,袁思丽和父母一起到电影院“听”了这部电影,“感动到不行,那会儿就好想有一只导盲犬。”一个月后,她第一次见到“王子”,而后开始了互相陪伴的日子。

没有“王子”之前,是家人陪伴着袁思丽一起上班。有时候父母没空,70多岁的爷爷也上阵,思丽的心中偶尔也会闪现一丝愧疚,“有了它,我现在完全可以独立出门,也可以自己去拿快递啥的。”

不出门的日子里,袁思丽喜欢蹲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王子则在一旁躺着或坐着,“它不仅仅是我的眼睛,更像我的朋友。”从此,不想说出口的心事都有了倾诉的对象。

思丽开通了短视频账号,记录她和“王子”的日常

在短视频社交平台,袁思丽的账号名叫“导盲犬王子”,她会在里面分享自己和“王子”的日常,一方面记录生活,一方面向社会展示、科普导盲犬,“其实有时候也会有人质疑,狗狗也能上地铁公交吗?我想让大家了解到,导盲犬不仅不会伤人,还很温顺,工作过程中更不会随地大小便,希望大家消除对它的偏见。”


一只导盲犬的“诞生”:

淘汰率高 需独立判断各种出行障碍

虽说领回“王子”是在2019年,可实际上袁思丽早在2015年就向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递交了申请。培养一只导盲犬的难度,可以想见。

“我们基地找犬种,然后繁衍,成功率大约在百分之三十四左右。”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共同训练部部长王鑫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该基地自2006年成立以来,至今培养的导盲犬不超过200只。

“王子”的工作证

一只导盲犬的“诞生”需要经历哪些环节?王鑫告诉记者,狗狗在出生后60天要先到寄养家庭生活一年,“这是其中关键环节,主要是培养它的社会化认知。”这个过程中,狗狗与人朝夕相处,会将人也看作它生活的一份子。也是如此,如果它不小心被人类踢到、踩到,不会生气、咬人。

一年之后,狗狗会被接到基地,从走直线开始进行导盲培训,为期一年半的过程中需要训练走楼梯、电梯、扶梯,躲避障碍、移动障碍、高空障碍等。

“导盲犬是为普通人服务的,要考虑到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障碍。我们不确定狗狗未来的主人会出入哪些地方,只能尽可能多地带它们去各类场所训练。”王鑫提到,导盲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需要走街串巷,并具备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也是导盲犬淘汰率较高的原因所在。

比如突然问世的共享单车,和因为外卖业务而出现的骑手队伍,先前“毕业”的导盲犬并没有受过相应的训练,但它们在出行过程中会可以将其判定这是“移动障碍”,而后由它来规划合理的路线,带领主人顺利出行。

训练过程中,狗狗也面临着性格、胆量、攻击应对等多种测试,在特定时间段内无法克服恐高、焦虑等状态的狗狗,也会被淘汰。

全部通关考核后,导盲犬还需与主任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匹配训练。默契培养之后,导盲犬才能正式“上岗”。


立法完善:

四川正草拟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保障残障群体出行

袁思丽和“王子”相处已有大半年,生活、工作也基本顺利,她也希望,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可以为残障群体给予更多的便利。

根据2012年8月1日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六条,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制定保障盲人使用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权利的规定,上海早在1999就规定,盲人可以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成都地铁在2013年起,允许导盲犬伴随盲人进地铁站;北京在2015年5月开始施行的《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规定,视力残障者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应当出示视力残障证件和导盲犬证;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15年制定的《视力残疾旅客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若干规定(试行)》中提到,盲人可带导盲犬乘全国火车。

6月初,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做客省政府网站,在直播中透露目前四川正在草拟《四川省<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办法》,准备提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或者有标志的导盲犬的,公共交通运营单位不得拒绝或者额外收取费用。

“除了法律法规保障以外,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接受导盲犬,并主动关心、帮助视力残障人士,也非常重要。”四川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市盲协副主席刘京川透露,成都有2只导盲犬,整个四川也仅有3只,“它们应到受到法律保护。”

“立法的健全,不仅是保障残障人士的权益,更是保障导盲犬的出行率。”王鑫告诉记者,在导盲犬培训早期,由于出行环境的限制,导致很多导盲犬在申领后出行率不高,“这是资源的浪费。”这种情况随着立法的健全,如今也有了好转。

至于出行环境的保障,袁思丽告诉记者,相关条例出台以后,宣传进社区、进基层也很重要。她还建议,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比如红绿灯增设声音提醒等功能,更全面地保障视障群体的权益。

评论 16

  • 逗比琳琳 2020-06-22

    条件真的严苛啊……想对之前那些新闻里害怕导盲犬的人说,你咬人,导盲犬都不会咬人。

  • 雪雁 2020-06-22

    希望社会认同导盲犬,尊重它们的工作

  • 米娜的庄园 2020-06-22

    四川就三只啊,也太少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