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故人来

央视新闻 2020-09-09 00:31 28647

故宫不故,丹宸永固。

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

你我有幸共庆。

9月10日,

在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拉开大幕之际,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

为这座壮美之城和关注她的人们,

呈上的贺礼是:

三位“故人”对故宫的深情告白。

借“故人”之眼之技之诚,

一窥故宫六百芳华不减之缘由。

今夜,

夜读《恰是故人来》系列人物报道第一期,

带你先会一会第一位“故人”,

凡是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朋友,

一定对他不会太陌生。

↓央视新闻新媒体倾情制作 先睹为快↓

Play

撰文/李明远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收藏漆器最丰富的博物馆。这些馆藏文物展现了我国漆器彩绘、雕镂、镶嵌等诸多灿烂工艺。欣赏一件漆器,可以从色彩、线条、勾勒、气韵等角度品鉴。

故宫馆藏的一些漆器雕工入微,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纹饰生动,给人们视觉带来华美的观感。

黑漆描金锦纹嵌竹葫芦式提盒(清)

剔黑开光花鸟纹梅瓶(清)

剔红嵌玉落花游鱼磬式双层盒(清)

彩绘戗金花卉纹圆盘(明)

剔红牡丹纹圆盘(明)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元)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元)

大圣遗音古琴(唐)

每件馆藏文物背后,都饱含故宫文物医生的心血。

4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择一事,终一生”、工匠精神成为流行语。人们认识了王津、王有亮、屈峰等不同组别的文物修复师。这群明星修复师中,漆器组组长闵俊嵘是青年代表,凭借踏实专注的工作态度圈了一群粉丝。

文物修复师当时工作的深宫小院,令人印象深刻。2016年年底,他们从西三所搬出。由故宫西华门进入,沿着内金水河向北走400米,能看到一排坐西朝东的联排复建建筑,挂着“文保科技部”招牌。这便是文物修复师如今的办公地点。

现在的漆器修复室更加宽敞明亮。吊顶安装着通风管道,空气净化设备从房顶垂下一条条白色“手臂”,现代实验室的氛围更加浓厚。

闵俊嵘的外表与纪录片中相比变化不大:身材清瘦、文质彬彬,黑框眼镜下目光清澈。他42岁了,但依然保留着学生气质。

这种学生气,是青年文物修复师身上的共同气质。面对一件件伤况不同的文物,文物修复师能沉下心、坐得住的前提,是持续不断学习、传承、研究传统修复技艺。用闵俊嵘的话来讲,就是“一直在学习”“时间不够用,哪里够用”。

“破镜重圆就很美好啊”

闵俊嵘的工作台上,放着描金彩绘云龙纹箱的一块门板,他拿着一支针头弯曲的注射器,对起翘漆层进行回贴加固。这个明代万历年间的文物,表面尘污很难清除,箱门已经失去漆和彩绘的光泽。

漆器修复室主要负责故宫院藏漆器文物的保护修复,故宫器物部收藏的漆器文物就超过1.7万件。

闵俊嵘和同事们身穿白色工作服。穿上白大褂,他们的形象更符合文物医生的定位。

医学关注人的健康,文物保护修复则负责文物的延年益寿。相比医生给病人动手术,文物修复过程相对漫长。闵俊嵘修复的描金彩绘云龙纹箱,光是除尘这一步,如果一个人操作,需要两周时间。

面对无声的文物,文物医生脾性越发温和敦厚。每当闵俊嵘谈起文物修复时,眼睛里会放射出炽热的光芒,那是一种坚定的力量:“修复文物的每一步都会有成就感。松动的地方你加固了,脱落的东西你粘上去,缺的地方补上了。作为文物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破镜重圆就很美好啊。”

“老一辈师傅的技艺非常震撼”

当闵俊嵘还是新人小闵时,师父张克学会手把手地教他。故宫博物院的传承关系,让闵俊嵘迅速成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成立修整组。多宝臣等三位师傅成为故宫博物院漆器修复的第一代奠基人。三位老师傅从六十年代起开始带徒弟,杨玉珍、刘志笃、陈振声是第二代。闵俊嵘的师父张克学,是陈振声的徒弟,属于第三代。

依靠师徒相传,故宫博物院的漆器修复技术已传到第五代。

故宫博物院第一代文物修复师

闵俊嵘是文物修复师中典型的平和、沉静之人,你很少从他口中听到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只有当被问到文物修复领域敬重的人时,他用到了“震撼”一词。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专家朱家溍受命恢复太和殿的原状陈设。他根据溥仪一张老照片,在库房里找到一把残破椅子,工艺风格是明代的宝座。故宫修整组木器、漆器、金属等不同工艺种类的十几位老师傅,花费900多个工时,共同修复了太和殿龙椅。

闵俊嵘刚开始工作时,有机会近距离看这把龙椅,开了眼界。“老前辈的修复几乎天衣无缝,当时就觉得挺震撼。龙的造型塑造复原得好,漆的色彩质感衔接得好。”修复前的老照片里,龙椅原来是一堆残件。

第三代传承人张克学(左二),第四代传承人张军(左一)闵俊嵘(右一)

在闵俊嵘眼中,师父张克学为人正直,不苟言笑。他和师父气场很合,工作时都话不多。师父教给闵俊嵘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对做修复提出要求:保持器物气韵完整,同时保证视觉效果统一。要努力做到完美,材料和工艺不能有半点凑合。

可以巧手以继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制

生活中,有些人会认为文物修复只是手艺活。实际上,文物修复科学性很强,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科学。

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复发展至今,会像100多年前医学引入科学实验方法一样,应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和技术。

闵俊嵘和同事们在做修复前,会和文保科技部的文物科技实验室合作,给文物拍CT,通过断层扫描了解漆器工艺的结构关系。此外,还有对样品的成分检测,相关数据能够为后期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在充分了解文物伤况后,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还有一项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这就像病历,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与人工干预信息。

故宫文保科技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文物修复师接到超出个人修复技艺的工作,有权利拒绝。明代漆器制作名家黄成写的漆艺专著《髹饰录》有个修复原则:“可以巧手以继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修不了就不修,乍听起来任性,其实是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量力而行。闵俊嵘很认同这个原则。他把“不行不要勉强自己”的权利,变成了自我提升的动力。

古琴作为漆器,同时也是乐器。当被质疑“不会弹琴能修琴吗”,闵俊嵘拜师学习弹奏古琴,进而学习制作古琴。当他把自己制作的古琴拿给大家看,他获得了修复古琴的资格。

如果细究闵俊嵘身上为何还保留学生气,或许是因为他一直在主动求学。故宫文物医生的工作信念是:做文物修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既包括文物修复技艺,也是对历史、审美、技术等的整体理解、把握和应用。

对故宫既热爱又敬畏

到今年,闵俊嵘已在故宫工作16年。漆器修复室里,除了师兄张军比他年长,又多了许多喊他“闵师兄”的后辈。

在窸窸窣窣的刮磨声里,漆器修复室的成员们在黄色木面工作台上,各自忙着手头的文物修复工作。他们一脸严肃认真,很少抬起头来。

张军带着许德豪正打磨一块“修书处”的匾额,王晓军、王凯飚在做佛塔修复,王陆伊、华春榕在做鼓的修复。闵俊嵘则和张彤、徐婕一起完成描金彩绘云龙纹箱的除尘加固。

如今,漆器修复室已有10名成员,其中有近半数成员是90后。大家来自国画、油画、化学、漆艺等5个不同专业。

在漆器修护工作中,每个人会根据知识背景和学习经历,去朝专业方向培养。他们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漆器工艺种类很多,每个人把一种工艺做好已经非常难。在面对大型器物修复工作时,这个年轻团队也能通力合作,只为了文物能重新焕发光彩。

从艺术专业学生到成为文物医生,大家经常被问到:鼓励自由创作的艺术思维与工艺严谨的工匠思维是否矛盾?闵俊嵘的回答是:“这种矛盾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的。故宫文物的装饰工艺、制作工艺类别太丰富了,如果你目前的工艺水准还与它有很大差距,这个时候你就不会有那种想法了,更多的是敬畏之心。”

对于文物修复工作的敬畏,变成了文物医生们职业生命的底色。大家身上的共同点,是对故宫既热爱又敬畏。

漆工艺种类繁多,有一种莳绘工艺文物,漆器组目前还不能接修。继续把握机会学习,掌握修复莳绘文物的技艺,是闵俊嵘和漆器修复室未来想要征服的山峰。

明晚《恰是故人来》第二期,

带你认识一位“无名大匠”!

除了三期走心的“故人”故事,

央视新闻新媒体还准备了

一份诚意满满的生辰大礼!

就在9月10日本周四,

央视新闻将为故宫和喜爱故宫的你,

开启一场8小时的大型直播!

当天6:00至14:00,

带你“云打卡”紫禁城,

逛“故宫超级大展”!

还有特邀嘉宾为你解读

紫禁城里的建筑、藏品和人物!

一见如故,一城倾心,

可以期待起来了~~~~~~

点击【写留言】分享你与故宫的故事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