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藏”|西藏乡村妇女告别“下河背水”“凿冰取水”

新华社 2020-12-01 20:28 39617

新华社拉萨12月1日电传统节气立冬刚过,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次仁卓嘎在山南市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按照藏族风俗传统,给自来水龙头绑上象征吉祥、美好的哈达。看着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自来水,次仁卓嘎喜笑颜开:“再也不用在寒冷的冬天里凿冰、取水背水了!”

30岁的次仁卓嘎老家在藏北双湖县,那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自然条件严酷,生活艰难。说起“吃水难”更是苦不堪言:“以前只能去离家较远的沟渠背水,后来靠三轮车驮水,但是一到冬季,还得靠人力破冰取水。过去天天背,水还不够用。每天来回背水,其他的活也干不了。”

上图左:来自拉萨市当雄草原的藏族女直升机驾驶员益西。上图右:桑吉拉姆,一位在西藏司法界摸爬滚打了30年的资深律师,一位倾情投入高原普法之路的“网红公益人”,2019年获评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下图左:青藏铁路线上的首位藏族女列车长索朗德吉。下图右:研究牦牛的藏族女博士姬秋梅在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科所查看实验样本。 新华社发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孙献忠向新华社记者介绍,“饮水安全工程”实施15年来,200多万名西藏农牧民喝上了安全饮用水,告别“守着‘水塔’缺水喝”的历史。

喝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是次仁卓嘎开始新生活的一大改变。青藏高原本是“万水之源”,被誉为“亚洲水塔”,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西藏农牧民长期取水、饮水困难,尤其是高原冬季封冻期长,凿冰取水成了不少藏族妇女每天必须从事的劳动。

上图:1982年8月5日,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古镇,千百年来靠人背畜驮饮水,由于水源浑浊,还经常引起人畜生病。国家投资45万元,兴建了一座小型自来水厂,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欢迎。下图:西藏拉萨市达孜县(现达孜区)朗热村的两名儿童在用自来水洗脸。新华社发

除了取水困难,西藏一些地区的饮用水中砷、氟、细菌含量超标,造成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在西藏流行。

致力于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成为中国政府改善藏族群众生活,实现脱贫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2001年至2011年建设一大批“母亲水窖”的基础上,西藏近年来划分了西北高寒区、东部高山峡谷区、南部边境区、中部河谷区4个片区,因地制宜明确了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等评价标准,在74个县区全面推行建设高寒地带饮水安全工程。

左图:1962年,解放军驻西藏山南市隆子县部队的战士在为驻地老阿妈德钦卓玛家背水。中图:2003年8月28日,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嘎麦村的一位藏族老人在家中用自来水洗菜。右图:2010年1月20日,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现堆龙德庆区)东嘎镇农民德吉在取水(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西藏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各地在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多种创新模式。据介绍,西藏昌都市边坝县尼木乡采取“防冻水龙头+调节蓄水池+管网延伸”技术模式,解决冬季水龙头易冻坏、水源结冰问题;山南市措美县在各村修建小型蓄水池,实现冬季24小时连续供水。

孙献忠介绍,全区因饮水造成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达到控制标准。在偏远地区、季节性缺水地,水利部门还采取双水源、应急供水点或应急供水措施,保障民众饮水安全。

上图:纳木湖乡巴朗村20多户人家每年冬季都要在河中破冰取水。背水的繁重劳动一般由妇女承担。这是该村女牧民阿才在取水。下图:西藏那曲市聂荣县白雄乡的央金卓玛从村口的饮水安全工程井里取水回家(2011年11月9日摄)。新华社发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投资43.24亿元,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581处。孙献忠说,下一步西藏将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推广城镇供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让更多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干净水。

左上: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牧民在湖里凿冰取水。左下: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朗杰雪乡农民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右图:一名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的藏族孩子在喝水。新华社发

“在自然条件严酷的世界屋脊解决200多万名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意义非凡。这既保障了西藏人民最基本的健康权,同时极大解放了西藏妇女的劳动能力,全面提高了生活幸福指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超说。

西藏妇女下河取水、凿冰取水在西藏已渐成历史。(记者:沈虹冰、白少波、田金文、普布扎西、晋美多吉、孙非、张汝峰、洛登、索朗德吉、洛卓嘉措。海报:张宸、旦增努布)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