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崛起:成都科学城瞄准“全球一流”|走进天府新区产业功能区系列报道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08 10:30 36641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成都科学城依水而建,拔地而起。

从“出生”开始,成都科学城就被寄予厚望。在全球范围内,有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德国慕尼黑科学城等佼佼者领跑,全国范围内也有张江、怀柔、中关村科学城等优秀“前辈”。年轻的成都科学城选址城南市郊,承担起建设一座新城的使命。

成都科学城

“你选择成都科学城原因是什么?”2021年1月13日,记者问成都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春风。他脱口而出二个字:生态。

武春风坐在办公室,窗外是兴隆湖风光。拥有4500亩水域面积的兴隆湖,犹如一颗生态之肾,支撑着成都科学城的生态环境。

“这里清净、舒适,能专注搞科研。”清华大学博士王皓冉来科学城4年,是这里变化的见证者。超市、餐厅、咖啡厅、洗衣店……城市配套齐全,仿佛每个月都有新店开张。他清晰记得地铁1号线开到科学城的时间是2018年3月。地铁直达,人气更旺,兴隆湖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稳扎稳打,蹄急步稳。成都科学城确立了新的目标。

根据《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成都将构建“一核四区”功能布局,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其中“一核”即成都科学城,定位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科学高地、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和天府实验室承载地”,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和原始创新功能,着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从最开始的环湖建筑群,成都科学城的整体城市空间不断扩容。“最明显的变化在鹿溪河上下游的一大片区域。” 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瞄准“全球一流的科学城”的目标,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城的雏形已现。

成都科学城

环湖沿河筑景造城

多点多级开发 城市空间有序拓展

成都科学城的正式起步并不算早。2015年1月初,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将在天府新区建立成都科学城。

据公开资料,最初成都科学城的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吸引央企、跨国公司科研中心和知名高校院所的集聚地。2016年,规划面积扩展到73平方公里,起步区25平方公里。

时间快进到2018年。此时的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扩容到125平方公里,核心区73平方公里,沿着生态优美的兴隆湖、鹿溪河水系进行新城建设。

随着建设的加速,城市空间在扩容。此时,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兴隆湖沿岸。

也正是在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他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天府海创园

“总书记当时所在的位置就在如今的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站在展示厅外,可以眺望整个兴隆湖沿岸的建筑。2018年2月,天府新经济产业园仅有A区和B区建成,C区和D区在建设中。独角兽岛、天府海创园、天府5G创新生态科技园、川港创意设计园等都在规划布局中。

现在再来看看这片土地。经过这3年的建设,兴隆湖周边又变了样: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方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等“高校圈”协同创新项目建成投运,中铁轨道交通设计研发中心、中电建金属结构研发中心等央企研发中心组团基本建成;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方面,天府新经济产业园四个区建成投用,基本完成企业的签约入驻。独角兽岛启动区已经建成,天府5G创新生态科技园、川港创意设计园正在快速建设中。

“最近3年,成都科学城建筑群最大的变化集中在鹿溪河上游区域。”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指着地图向记者展示,这一大片区域,在2018年时还是一片平地,现在绿道湿地已然呈现、高楼建筑拔地而起,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争相入驻。鹿溪智谷生态区建成,鹿溪•馆里等7个生态价值转化项目投用,成都超算中心等“大装置”建成投运,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等“大平台”正加快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科大成都学院、国家成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队”组团基本成形,天府海创园一期建成,将成为天府实验室的挂牌地,一大批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服务项目即将入驻。

华西天府医院

同时,在鹿溪河下游区域,天府大道东侧正规划建设凤栖谷数字经济产业园,西侧的华西天府医院今年将建成开院,此外紫光芯城首开区基本建成……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运,成都科学城的城市承载空间不断扩大,形成多点开发格局,一座现代新城正在全面崛起。

突出科研基因

聚焦科学前沿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科学”二字命名,成都科学城骨子里流淌着科研基因,其目标一直都很明确:科技前沿项目。

在成都科学城的众多“大科学”项目中,“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将探索目光投向了高能宇宙线起源、天体演化、暗物质分布等课题。

又如“人造太阳”项目,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专家看来,如“人造太阳”成为现实,就可以终极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所谓人造太阳,就是指通过太阳发光发热核聚变的原理,给人类带来清洁能源。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对未来的投资。成都科学城“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的定位,意味着其志向高远,不求一时得失。

“要建设全球一流科学城,首先要埋下了一颗基础科学的‘种子’。” 成都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春风说,针对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内容,目前人类还不知道如何应用。科研人员默默地做几十年基础研究,当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时,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原创性新应用,发展潜力无限。

目前,成都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20年5月20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一批支撑项目启动仪式在天府新区举行,当日集中启动6个项目。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突出“从0到1”原始创新,需要赖得住寂寞,进行长年累月的坚守和创新,更需要拥有“最强大脑”的人才团队。

成都科学城正在组建这样一支团队。

鹿溪智谷一角

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开工。从华西坝到鹿溪智谷,中科院成都分院“挥师向南”,将带领7个科研院所整体搬迁入驻。

国家成都农科中心

2017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了《共同建设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实施协议》,国家成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落户成都科学城,打造农业“硅谷”。

2019年11月,中核四0四成都核技术工程设计研究院投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举行,在成都科学城开展基础试验(非放射性试验)、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核材料数据库建设、技术交流合作等业务。

除了中科系、中核系、中物院等“国家队”,这里还聚集了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

据悉,目前成都科学城聚焦核能与核技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集中布局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10个、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14个、西南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等科教基础设施25个,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初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体系。

成都超算中心

建设公园城市

打造“皇冠”天际线 科学家的湖边安逸生活

在成都科学城,清华大学博士王皓冉的生活舒适简单。白天,他在湖边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搞科研;晚上,他回湖畔的人才公寓休息。通勤时间只需步行5分钟。

“这里的环境很舒适、清净,可以专心搞科研。”王皓冉来科学城4年,已取得不少科研突破。其中,水电站特种机器人已经应用于嘉陵江、大渡河、岷江的多个水电站,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巡检与安全评估,大大节省了大坝的检修费用和时间。相关技术已申请了四十余项专利。

2017年,清华大学博士王皓冉到成都科学城工作时,地铁1号线还未开通,科学城人气还不很旺。“最近几年,这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改变。”王皓冉是变化的见证者。

2018年3月,成都地铁1号线三期正式开通,打通了中心城区到科学城的轨道交通大动脉。超市、餐厅、洗衣店……湖边的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每个月似乎都有新店开张。” 王皓冉说,作为一座新城,兴隆湖周边环境非常好,他和同事下班后,都喜欢沿湖边跑步。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193名科研技术人才,其中70%是博硕学历人才,30%拥有清华大学学历背景。

“优美的环境,能为科学家提供科研的灵感。” 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这是成都科学城设计的初衷,为科学家提供一个搞科研的最佳场所。

或许正是因为白纸画图,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成都科学城才可以尽可能地描述一座大美城市,按照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引,实现城市设计师们心中的理想之城。

从常规“沿路发展”向“拥水发展”的思路转变,成都科学城践行生态优先的理念。“兴隆湖畔的建筑群天际线是一个皇冠型。”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一边说着,一边在笔记本上画出一个皇冠的模样。这种错落有致的分布,体现了设计者的高明。环湖建筑群与周边群山呼应,“每一栋建筑都可以看到兴隆湖。”

埋式污水处理厂

视线从地面转到地下。在地下3至5米处,综合管廊像一条盘卧在地下的巨龙。成都科学城还建设了一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出水和自来水一样透明清澈,占地仅为传统地面式污水处理厂的1/3,地面建起了开放式的市政公园和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科学城还布局了商业体,如中铁诺德壹号商业街区、财富大厦商业综合体等,教育、医疗资源也都布局在15分钟生活圈内。

时任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投资服务局局长刘宇彤曾对媒体表示, 2014年初的招商就靠“一张图”“一张嘴”,“规划图往地上一铺,人往地上一蹲,大讲那块区域的前景,其实,路都不通,根本没法实地考察。

如今,成都科学城提供了一组数据: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通信、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龙头项目90余个,聚集新经济企业3600家,大力推进华为鲲鹏生态基地等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为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持续赋能;围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阶段需求,聚焦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七大形态,聚集七星天、华西精准、新三板西南基地等高水平高新技术服务机构6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0余家。

90余个龙头企业,3600家新经济企业……从无到有,成都科学城白手起家,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模样。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