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润上亿人世界最大调水工程成中国绿色发展新廊道

新华社 2021-05-15 19:49 35233

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滹沱河生态补水。(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供图)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魏梦佳、田晨旭)北京颐和园附近的团城湖碧波荡漾。这里是中国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沿着1400多公里的人工渠道,从南方远道而来的江水,最终抵达北京,进入千家万户。

自古以来,中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黄淮海流域工农业密集,人口和GDP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属于世界极度缺水地区。

数十年来,黄淮海地区每年超采地下水约60亿到70亿立方米,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使得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

为优化配置水资源,为北方“解渴”,促进水生态保护修复,2002年起,中国开建南水北调工程。这项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主要从长江流域调水滋润北方,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

最新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6年多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上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14日拍摄的北京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新华社记者田晨旭摄

北京,这座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长久以来靠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南水进京后,北京缺水局面得以缓解。

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8时,北京累计调入南水64.83亿立方米,其中超过43亿立方米被用于自来水厂供水,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300万人。

在保障生活用水的同时,在源源不断的南水补充下,通过实施生态补水、限采地下水等措施,南水北调工程也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贯通南北的人工“水脉”,正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新廊道,让民众享受到更多绿水青山的红利。

6年多来,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中国累计向受水区补水超过52亿立方米,使沿线一些河湖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其中,北京借助南水累计向密云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存”水7.24亿立方米,以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

被誉为北京“大水缸”的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水库、北京最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降水偏少等原因,其年蓄水量不足设计库容四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南水持续汇入,这座多年超负荷运行的水库得以休养生息。

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刘大根说,这几年来,由于北京主力水厂使用南水置换密云水库水,水库每年出库水量减少,再加上南水为水库“补水”,水库水位连年攀升。2019年,蓄水量突破26亿立方米,创本世纪以来新高。“随着水位上升,生态环境也有很大改善,水生动植物种类增加不少。”

借助南水北调工程,中国对河北省实施生态补水,至今年3月已累计向白洋淀和20多条河流补水30亿立方米,形成有水河道2578公里、水面面积175.6平方公里。此外,南水向天津市子牙河、海河的生态补水量也连年增长。

在河北石家庄市,干涸多年的滹沱河因南水北调补水重现生机。“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90年代末那会已经没水了,河道里全是垃圾、乱砖头,附近风沙比较大。”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分局石家庄管理处副处长曹铭泽回忆。

位于河南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供图)

近年来,通过向滹沱河持续补水,沿河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现在滹沱河水量充沛,许多市民周末都过来散步、钓鱼,人非常多。”曹铭泽说。

充沛的南水也使华北地区多年来为城市发展超采地下水的危局得以缓解。随着外调水补充,许多城市逐步关停自备井、大幅压采地下水,有效促进了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和恢复。

为平衡供水缺口,多年来,北京被迫超采地下水保障城市供水,为此付出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南水进京之前,北京地下水位曾连续16年下降。

近年来,北京利用南水向城市河湖补水及回补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得到显著回升。水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累计回升3.72米、增加储量19亿立方米。在北京市昌平、延庆、怀柔等区的一些村庄,人们惊喜发现,一些干涸多年的泉眼恢复喷涌。

人水和谐是中国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

相关专家指出,尽管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显著,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长与城市快速发展,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仍面临挑战。未来,中国仍需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持节水优先,同时更高效、科学地利用南水,最大限度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