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十评里约奥运④】东京之约 求逆转与突破

封面新闻 2016-08-22 11:49 8608

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代表队第45个入场。中国队最终以26金18银26铜的成绩为本次奥运划上休止符。从金牌数看,创下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的最差成绩,从金牌名次上看,也平了悉尼奥运会第三的记录。而从2004年雅典到2012年伦敦,中国队的金牌榜名次始终维持在前二。

金牌数减少,排名下滑,王牌项目屡屡爆出冷门……这届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远够不上惊艳。但如果以更长的眼光来看待,又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当然,这不仅是说社会对于金牌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也不只是说傅园慧们表现出了“洪荒之力”。

早在北京奥运会前,社会学家郑也夫就曾预言,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中国传统奥运战略的最后一次实施。也就是说对于金牌至上的追逐将逐渐淡化,全民体育与竞技体育会有更好的平衡,中国体育会步入一个新老交替的过渡期。

如果说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队仍在北京奥运会的延长线上惯性运行,那么8年后的里约奥运会,上述结论已显得愈发清晰。

女排时隔12年后重回奥运之巅,也为中国队的里约奥运之行,上演了一个迟到的“爆款”。而撑起这场压轴之胜的大长腿姑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年龄到底有多重要?时间回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彼时的巴西女排因为巨大的年龄优势夺冠,相比较而言老化的中国队只夺得一枚铜牌。8年后的里约,中国与巴西的命运实现了轮换,年轻的中国女排成功翻身,而队员老化的巴西对无缘前三。

当然,年轻不是胜利的全部。女排的新老交替中,更包含了训练体系的更新。这一点,拥有多国执教经验的郎平,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标志。

说到新老轮换,不得不提羽毛球男单冠军的易主。林李大战中,李宗伟成功战胜林丹晋级决赛。但人们或许猜到了开始,却并未猜到结局。

林丹终究只是把老对手李宗伟送入决赛,却并非冠军宝座。谌龙力压李宗伟夺冠,正式完成了中国男子羽毛球从“超级丹”到“小天王”时代的转换。嗯,林丹输了,但冠军还在中国,这算是对此届陷入低谷的中国羽毛球队最大的安慰了。

新对应老,也代表了对未知领域的探寻。

作为里约奥运会两个新增项目之一,高尔夫时隔112年后得以回归奥运大家庭。让人惊喜的是,中国队员们甫一上场就风华正茂。

冯珊珊以总成绩274杆收获铜牌。另一名中国选手林希妤虽然总成绩总成绩位列第38名。但她成功打出一杆进洞,成为高尔夫奥运史上第一位做到这一点的女球手。这注定将被写入高尔夫球项目的奥运历史之中。

不只是成绩,中国队对于高尔夫球的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在中国高尔夫运动长期被“官员”“霸占”的不良神话。这对于推动高尔夫球向平民运动的回归,当功不可没。

1995年,中国才有了国家跆拳道队。但这个并不“资深”的队伍的奥运成绩却很不俗。

2000年和2004年,女子队员陈中实现金牌蝉联。这次奥运会,中国选手郑姝音、赵帅更是成就了中国队跆拳道历史上的两枚“情侣金”。

这样的成绩如何取得?除了个人的努力,看看跆拳道的群众基础就知道了。6年前的数据统计就显示,当时国内常年练习跆拳道的人数在300万以上,曾经练习过的以及相关人数总和达到2000万,这些数字超过其他搏击项目人数的总和。而现在,只要看看寒暑假天天爆满的跆拳道培训馆,对于中国跆拳道的未来,就会充满期待。

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互相成就,跆拳道应该是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范例。这一点,连美国人都懂:此届中国乒乓球队包揽奥运金牌,有美国媒体称因为中国三亿人都会打乒乓球。

此外,在田径、自行车、马术等比赛中,中国队也都有重要突破。中国队的冲金希望不再只局限于乒乓、举重、体操等传统项目上。

若干年后,当人们再次回顾里约奥运,会为中国队的表现写下怎样的判语,仍然是个未知数。但很可能,之于中国体育,里约奥运会成为某种变化的触发点。别忘了,这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后的第一届奥运会,是社会对于金牌认知刷新后的第一届奥运会,是彻底告别北京奥运会东道主光环的第一届奥运会……

充满着各种逆转与突破的里约奥运会能成就中国体育的“未来之约”吗?时间,时间,会给出答案。

封面新闻评论员朱昌俊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