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2018年6月30日下午,历史学博士施展,带着他的畅销书《枢纽:3000年的中国》在成都方所举行了一场公开演讲。施展发挥他雄辩的口才,以“从世界发现中国”为题,再次阐述了他的历史观。
凡关注阅读市场的都能感受到,最近几年国内兴起“历史热”。大量从各种视角分析中国历史的历史著作,不管是学院派学术风格的,还是跨学科的通俗路径,都试图从历史河流中分析理解当下的精神资源。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其崛起本身会带来一系列的自我认知的身份焦虑:我们是谁,我们想要什么,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也吸引着大量学者去思考,探索。身为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的青年学者施展,是其中之一。
《枢纽》作者施展(右)
施展2008年在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历史哲学等。现执教于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中国的现实历史处境,触发他进入深入思考之中,“最近十几年中国的迅猛成长,已经带来了一些内部和外部的失衡,更糟糕的是,我们至今还难以恰当地理解这些失衡。之所以难以理解,追根溯源,可以看到我们都在同一个理论上走进了困境,就是我们无法说清楚什么是中国,无论是从对内还是对外哪个方面。”
带着这种忧虑,施展花费八年时间,力图用更系统的方式,对“什么是中国”以及“中国未来走向哪里”给出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解释。最终他的思考形成一本50万字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这本书曾经出现在2017年12月31日晚,“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现场罗振宇的推荐之口,之后也成为一本现象级的畅销书。
演讲中,施展妙语不断。比如他认为,与其说是缺少知识的启蒙,不如说是呼唤精神的解放。也就是说,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知识的判断。比如施展指出,对中国的超大规模性的理解,是理解中国问题的一个根本前提。它首先体现在中国人口的超大规模和中原的连片农耕地区的超大规模上,在古代,这就构成中华文明区与其他文明区的重要区别。
作为一本畅销书,《枢纽》这本书到底有哪些特点呢?首先的一个亮点在于,舒展在《枢纽》一书中,尝试建构了一种对边疆中原关系的新解释框架,打破了传统史观。基于古代中国各个地理-生态亚区域的生存逻辑,施展找到一个解释框架,即只要中原不统一,草原就不会统一,只有中原统一了,草原才会统一;反过来,草原的统一,会给中原巨大的军事压力,构成中原帝国的生存第一约束条件,由此规定了中原后来的一系列演化逻辑。中原与草原作为一个体系,共同演化,所谓的中国史,就是这个体系的演化史。
另外的亮点还在于,鉴于所处理的问题复杂性超过一般,施展发现无法在任何单一学科的话语中完成。他采取了将地理、历史、哲学、经济、思想等各个学科营养进行综合的方法,考察了作为多元一体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互动的中国大历史,表现出汤因比式的历史哲学视野。在碎片化的时代,施展带有明显的问题意识,采用整全的、世界史的视域,不是讲历史故事,而是试图在讲历史哲学。这是令人赞赏的。
施展提到,说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才能摆脱身份焦虑,看懂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理解到自我与世界的一致性,将其庞大的力量转化为建设性力量,成就自己的历史地位。探讨作为中国人的心理基础是什么。试图去理解当下的中国,理解当下的时代,理解自己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而只有历史地理解当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的“实然”,才能做出更准确更有意义的“应然”的判断。”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